实现无噪音运行,极大地拓宽了设备的使用场景和功能。电力电子的智能化更是将信息处理与功率处理融合,推动了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深度融合,预示着电子技术领域可能将迎来重大变革。有人认为,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将引领我们进入电子革命的新阶段,它正在将我们推向第二次电子革命的前沿。
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型高性能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出现是技术进步的必然。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和运行管理要求的提升,继电保护人员的工作变得更为复杂,这推动了测试仪的不断更新。
现在有多种达里厄式风力发电机,如Φ型,Δ型,Y型和H型等。这些风轮可以设计成单叶片,双叶片,三叶片或者多叶片。双馈型感应发电机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双馈型感应发电机(Double-Fed Induction Generator)在风能发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这种新型测试仪能够对电压、电流、频率等多种参数进行手动或自动测试,支持模拟各种故障进行保护装置校验和整组试验,甚至能自动扫描保护比率制动曲线,并具备GPS触发功能。作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工具,继电保护微机型测试装置需要不断适应技术进步。
电气工程是研究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控制技术与设备的工程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电能生产、传输、分配、控制、检测、保护及其使用过程中理论、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记者从郑州铁路局获悉,1月13日,满载2万吨煤炭的J55081次试验列车在瓦日铁路郑州铁路局管段的长子南至平顺站顺利完成重载综合实验,这标志着继高原铁路、高速铁路之后,我国30吨轴重重载铁路综合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记者30日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自2014年7月开始,铁路部门在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长子南至平顺站间,成功开展30吨轴重重载铁路综合试验,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取得新的突破。重载运输是国际公认的铁路货运发展方向,而货车轴重代表着重载铁路发展水平。目前,我国铁路货车普遍采用23吨轴重。
月6日8时16分,中国在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组织实施的2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条按照30吨轴重重载铁路标准建设的铁路已经建成。随着满载2万吨煤炭的J55001次试验列车安全驶入山西省长治市平顺站,标志着我国第一条按照30吨轴重重载铁路标准建设的铁路已经建成。
年起,朔黄铁路针对轴重30吨重载铁路运输的技术空白,选择50公里示范段进行实车试验、移动加载车试验,先期进行大轴重列车对桥涵、隧道、路基和轨道结构的状态检测和试验研究,建立起重载铁路路基的列车作用仿真试验系统,取得了重载列车1万吨、2万吨编组列车的运营荷载谱。
月10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卢春房在总工程师何华武,工管中心主任李志义,济南铁路局局长张军邦,晋豫鲁通道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汤晓光,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党委书记宋占波,副总经理彭道富等陪同下,乘坐轨道车,视察了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承建的全国首条30吨轴重重载铁路——中南部铁路通道重载综合试验段。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要项目之一—重载铁路30吨大轴重实车综合试验,近日在神华集团朔黄铁路公司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在既有铁路运营线上进行该实验,对朔黄铁路公司下一步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轴重30吨铁路重载运输成套装备、形成我国轴重30吨铁路重载运输技术体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月23日,全球首个以新能源为主的大型输电通道,青海河南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顺利通过最终大负荷试验。至此,全球首台绿电高速所有系统的调试工作已顺利完成,系统功能性能良好,正式进入800kV全电压运行状态。青豫直流工程是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新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实践。
该项目全面突破了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送出、高海拔地区特高压直流输电等关键技术,突破了特高压直流核心设备国产化、特高压换流站消防能力提升等难题,对支撑青海能源支柱产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有力保障河南快速增加的用电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如此,全球多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光伏道路技术,济南的2公里高速光伏公路,无疑象征着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支持。这条道路的建成,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国家推动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的生动实践。
年11月25日,装载“中国创造”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的中国北车CRH5A型动车组进入“5000公里正线试验”的最后阶段。这是国内首列实现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高铁列车核心技术正实现由“国产化”向“自主化”的转变。
1、发电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32年,法国科学家毕克西的创新之作——手摇式直流发电机诞生,其原理是通过手动转动永磁体,改变磁通,进而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并以直流电压的形式输出。1866年,德国的西门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发明了自励式直流发电机,这一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2、发电机的发明者 发电机的发明者是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在1831年,他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成功地制造出了电动机和电磁发电机。这个发明被誉为电磁学的“里程碑”。发电机的应用 从发明之初,人们就开始将发电机应用于各个领域。
3、随着一台斯坦福 (STAMFORD)S7水冷发电机亮相,康明斯发电机技术(CGT)第100万台发电机在无锡湘江工厂正式下线。这标志着在华深耕27年的康明斯发电机技术迎来又一重要里程碑。康明斯发电机技术总部管理层和中国区员工代表数百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4、当日10时,锦屏二级水电站的第一台发电机成功实现发电,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国家战略性工程――全球拥有最大规模引水隧洞群的锦屏电站的投产。这个电站被设计为国家“西电东送”和“川电外送”战略的关键环节,旨在将清洁的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华东电网和川渝电网,为电力供应注入了绿色的动力。
我国高端超薄取向硅钢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技术的研究是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推动产业升级方面所做的努力之一。它可以有效提高电力设备效率,电力设备在输送过程中会存在电流损耗、热损耗等问题,而该技术开发出的高效超薄取向硅钢可以大幅度降低损耗,从而提高输电效率。
研究出无硅酸镁底层高磁感超薄取向硅钢母材、建立出百吨级别超薄硅钢带材工业化生产线、无机耐热涂层和高压制比轧制、在结晶加工的工艺、材料耗损、磁感等相关的指标都有着很大幅度的提升,将我国高端超薄取向硅钢产品从之前的0到现在的1,取得重大的突破。
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机电产品出口对钢铁材料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在钢铁制造技术上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一成就对于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硅钢主要用作各种电机、发电机、压缩机、马达和变压器的铁心,是电力、家电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产品。因制造技术比普钢产品严格,生产工艺复杂且含量较高,硅钢一度被称为“钢铁产品中的工艺品”,是一个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超超临界机组技术攻关是现代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一项关键挑战,其核心部件如汽轮机转子、叶片和锅炉管等,直接制约了电力设备的性能和效率。
超超临界机组的关键大型部件,如汽轮机转子、叶片、锅炉管等,是制约现代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尽早攻克电站关键用材和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成为国家和上海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技术方面:目前哈尔滨锅炉厂参与华能攻关,大致已经就绪锅炉的650度超超临界关键技术。而二次再热参数是625度。玉环三期示范机组如采用接近650度的一次再热技术,估计热效率可以高于52%,折合度电煤耗接近230克。
在2008年度上海市重点产品质量振兴攻关中,1000MW超超临界锅炉和600MW亚临界控制循环锅炉分别获得了攻关成果奖一等奖。2001年,200t/h亚临界压力控制循环锅炉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刘吉臻长期从事发电厂自动化领域研究攻关、工程应用和人才培养。 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承担了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基金以及国家新技术示范工程等项目。